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

《異空戰士》:重複的意義

《異空戰士》:重複的意義
作者:鄭政恆 - 五, 2014-05-30 02:33




《異空戰士》(Edge of Tomorrow)由 Doug Liman 導演,改編自日本作家櫻坂洋的科幻小說 All You Need Is Kill。電影情節的設置是循環時空,主角 Cage(Tom Cruise 飾)死了就會再 loop 過,回到入伍時的原點,一來像電子遊戲,二來令人想起《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》(所以有點滑稽),三來可以從循環時空引出世界觀,也就是人的必然宿命問題。



《異空戰士》沒有落入循環的命運詛咒,Cage 跟推石上山的薛西弗斯(Sisyphus)有相似之處,不斷重複的勞動,好像徒勞無功,都是荒謬的處境。薛西弗斯被神所懲罰,而 Cage 卻是在一次儼如諾曼底的血戰中(歷史在此又再重複了),偶然得到外星異形入侵者 Mimics(擬態)的力量,透過曾有相似經歷的女軍人 Rita(Emily Blunt 飾)和科學家的解釋和幫助,Cage 找到突破宿命的方法。如何突破呢?《異空戰士》一而再強調紀律和練習,不斷從錯誤中學習,熟能生巧,克服一個個難題,從而取得寸進,達到最後的目標。

《異空戰士》不單與薛西弗斯的希臘神話故事相似,起初的 Cage 和薛西弗斯一樣都不是英雄人物(當然卡繆將薛西弗斯視為荒謬英雄),然而經過跟 Mimics 的戰鬥,Cage 一步步成為英雄。Mimics 之名,有模仿(Mimesis)的意思,而柏拉圖在《伊翁》(Ion)和《王制》(The Republic,又譯《理想國》)兩篇對話中,人物討論了模仿的問題,尤其是《王制》第十卷提到三種床:第一種是神創造的本質的、自然的、理念的床;第二種是木匠模仿理念而造的床;第三種是畫家模仿木匠而畫的床,即模仿的模仿。在柏拉圖的思想中,神的理念是最高的,模仿等而下之。而 Cage 的行動是先殺戮眾多的 Mimics(擬態、模仿者),進而再攻克中心的邪惡的神衹,整個過程猶如弒神(或魔)行動。

除了模仿,命運(Fates)也是希臘思想的重心之一,《異空戰士》中的主角沒有順應命運的安排,一個 Time loop 的世界,生死不斷重複,事物依照規律而行,但主角透過不休的練習和突破,打破了必然如此的生死命運和歷史宿命,展現了現代人的意志。在必然與偶然之間,現代人崇尚自由,擁抱偶然,相信人可以憑自力自我完善。

希臘文化是一端,但西方文明的另一個中心是基督宗教文明。循環時間觀跟基督宗教通向永恆的時間觀不同,這是其中一個顯然的分野。片中的士兵一提到神和下世(next life),就立刻死亡,反之創作人眼中的主角,並不甘願面向死亡而生存,而是一次又一次越過死亡達到生存和個人自由,這是另一個顯然的分野。除此之外,片末的大戰選擇在巴黎羅浮宮金字塔下,也令人立刻想起《達文西密碼》(The Da Vinci Code),根據電影,金字塔下就是抹大拉馬利亞石棺所在之地。